為促進民族文化交融,深化邊疆學生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認知, 4月19日,我校組織來自邊疆的大學生前往佛山祖廟、梁園等地開展佛山傳統(tǒng)文化之旅活動,通過實地探訪歷史遺跡、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、品味嶺南民俗風情等環(huán)節(jié),幫助邊疆學子感受中華文化的多元魅力,筑牢民族團結之基。
紡織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劉源、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室負責人梁麗、服裝學院輔導員朱國亮、商學院輔導員熊豐帶隊參加了此次活動。
首站抵達佛山市祖廟博物館,這座融合了嶺南建筑藝術與民間信仰的殿堂令同學們驚嘆連連。在講解中,學生們聆聽祖廟六百年的歷史故事,觀察屋脊上的陶塑瓦脊與金木雕裝飾,對比邊疆地區(qū)傳統(tǒng)建筑風格,感受“和而不同”的文化智慧。“祖廟的雕梁畫棟讓我聯想到家鄉(xiāng)房屋上的花紋,雖然形式不同,但都凝聚著工匠的虔誠。”一名服裝學院學生感慨道。
隨后的非遺體驗環(huán)節(jié)成為了跨文化對話的生動課堂。剪紙傳承人陳嘉彥為學生們傳授“佛山剪紙”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。陳嘉彥還特意展示了融合云南等地少數民族特色紋樣的創(chuàng)新作品,引發(fā)熱烈討論。“刻刀要垂直刻在紙上,用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向下和向前用力,拔刀的時候直接上提刀刃,不要向紙張施加切割力?!标惣?/span>彥手把手給學生們指導刻紙技法,大家專心致志,沿著邊緣一筆一筆刻出形狀,并發(fā)揮想象力,剪出了“嶺南獅頭”、“喜上眉梢”、“魚躍龍門”等作品。
下午,師生們走進清代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。學生們在園林曲徑通幽處駐足,對比江南園林的婉約與西域庭院的恢弘,感悟中華園林藝術“因地制宜”的哲學。來自喀什的米熱班說:“梁園的‘借景’手法讓我想起家鄉(xiāng)用葡萄架造蔭涼的方式,不同地域的智慧都在適應自然中綻放光彩。”
未來,我校將持續(xù)開展多民族文化互鑒活動,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臺,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文化浸潤中常開長盛。(一審:梁麗;二審:宋偉;三審:梁思影;圖/梁麗)
活動合影
在梁園門前的合影
學生在制作剪紙作品
學生與剪紙作品合影